close

花《花樣年華》是由王家衛指導、梁朝偉和張曼玉攜手合作拍攝而成的一部電影。它敘述的是一個很簡單的婚外情故事,但王導別出心裁的拍攝手法,使得這部影片在國內外各大影展廣受好評,不但屢屢被選為最佳外語片,更有史上最佳18部亞洲電影之首位的美譽,而男女主角與負責美術指導部分的張叔平也不惶多讓,總在得獎名單上佔據一席之地。我這個電影欣賞剛入門的初學者,也能看出一些《花樣年華》的韻味和況味,我真心地認為,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非關劇情,而是男女主角的演技和每一個畫面的構思,全都別具巧思,導演用了最精練的電影語法訴說出一個精采的故事。

整個故事是用frame的方式形塑。frame顧名思義,就是框架,這裡出現的frame是左右邊的牆壁,使畫面變得狹窄、有壓迫感,除此之外,在某些段落中不時的會出現網格狀的器具或是欄杆,這都代表一種心靈上的束縛與生活上的不自由。在戲的一開始,兩人都謹守分際,沒有太多的交談與來往,隨著時間的過去,兩人不約而同的發現自己的另一伴有了外遇對象,而且就是自己的鄰居。這裡,導演用了一個前後呼應的手法來讓兩人發掘真相,一開始是陳太太的老闆要兩個包包,「那就一模一樣唄,管他的。」這句話是一個關鍵。後來,她發現老闆的領帶不一樣,老闆問蘇小姐怎麼知道,「仔細觀察就能知道。」這是她的回答,全都呼應了兩人揭開真相時的對話。

接下來的故事,主要在描寫兩人之間逐漸發展開來的情愫,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梁朝偉租了一間套房的那段。有些畫面是在鏡中,有些則是透過窗戶,好像是一個frame,又像是在表達一個分不出清楚是夢境還是現實的概念,鏡中世界把兩人框在一起,但現實生活又像是一個牢籠,把他們關在一起,是夢,不是夢,時時擔心著夢的幻滅,最終才發現,這是一個屬於青春年華的夢,就像隔著布滿灰塵的玻璃,看的見卻摸不著。

我在看電影的時候一直在想,張曼玉每次離開梁朝偉的房間時,經過的走廊總是有半邊的鮮紅色簾子隨風飄飛,那究竟代表著甚麼樣的意涵,一邊是牆,給人緊迫的禁錮感,另一邊卻是簾,是自由的,是飛揚的,是令人聯想翩浮的,這一個畫面總讓我想到《傷心咖啡店之歌》中,那雙鳥籠中的愛情鳥,盲目的愛情讓她/她看不清身處的時空,終究無法逃脫牢籠,困頓在沒有結果的愛情中。張曼玉的愛情也是如此,在振翅撲飛時被籠子侷限,身體因為用力樸藤而筋疲力盡,心靈亦是。

另外,無論是飯局還是任何有提到梁朝偉的妻子和張曼玉的丈夫之情節,均技巧性的避開了他們的臉龐,故我們從頭到尾都把焦點匯聚在兩位主角身上,決不會有其他的角色有喧賓奪主之嫌或模糊了故事線。把多餘不相干的人物排除到畫面之外的手法其實很獨特,每個鏡頭和鏡位都被賦予意義和巧思,一動一靜皆牽引著觀眾的感受。這部片整體的節奏也較緩,能營造出循序漸進的感情推疊感,層次的累積使音樂的選製和畫面的流動更加重要,稍微一個細節的不足就會使得累積到極致的情感倏然消散,以至於功虧一潰。我在某幾個畫面其實有感到困惑和力不從心之感,隱約知道在演甚麼,但又指示的不夠清楚,我認為這可能屬於埋藏的線索準備不夠完全以至於累積的情節在公布真相時潰決、難以呈現。這個部分可以看一下梁朝偉回去找張曼玉和她女兒的那段可能會更有體會。

最後的吳哥窟,荒涼滄桑之感令人印象深刻。影片中看到了許多的門,每個門都通往未知,走進去可能會得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結局,即便如此,人還是不能貪心的只能選一個向前走。長廊、石雕、門都似乎都象徵著些甚麼,留下無限廣大的想像空間,尤其是最後梁朝偉對著那個洞訴說了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事,讓人不禁遐想:他是在懺悔,亦或是在祝福,是在後悔以前所作所為、所許下的承諾、所有善意的謊言與欺騙,還是自豪於將女人玩弄於股掌間所設計的騙局?像這種開放式的結局我最喜歡,因為固定的答案容易讓人產生失落感,相信幾年後在重溫看這部片時的回憶,一定會比現在有更多的想法、更深刻的見解。

另外,也有其他網友有關於這部片的獨到見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查查更多精闢全面的論述。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電影
    全站熱搜

    little ch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